试论《新巴塞尔协议》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全方位风险管理

点击数:791 | 发布时间:2025-08-02 | 来源:www.evqjtq.com

    目录:
    1、《新巴塞尔协议》主要的新规定…………………………………4
    (一)最低资本需要……………………………………………………4
    (二)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5
    (三)市场纪律约束……………………………………………………5
    2、新协议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推行新协议的障碍………………5
    3、中国商业银行业推行《新巴塞尔协议》的渠道………………6
    (一)信贷风险管理……………………………………………………7
    1.风险方案……………………………………………………………7
    2.剖析工具……………………………………………………………7
    3.管理步骤……………………………………………………………7
    4.信息管理软件……………………………………………………………7
    5.组织构造……………………………………………………………8
    (二)操作风险管理……………………………………………………8
    (三)市场风险管理……………………………………………………9
    4、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走向…………………………………9
    (一)外部健全商业银行法律规范监管………………………………9
    1、商业银行准入监管………………………………………………10
    2、商业银行经营性监管……………………………………………10
    3、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11
    (二)内部完备商业银行内控规范……………………………………11
    1、提升资本充足率…………………………………………………11
    2、健全贷款风险筹备金规范………………………………………11
    3、健全存款保护规范………………………………………………11
    4、健全国内的会计准则……………………………………………12
    5、健全综合并表控制规范…………………………………………12
    6、健全银行法人治理结构……………………………………………12
    参考文献………………………………………………………………13


    论文摘要:中国加入WTO,金融趋于全球化,发达国家与进步中国家的综合差距和很多矛盾,将给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机会和挑战。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伴随银行业务的不断进步和市场角逐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作为现代国际统一银行管理标志的《巴塞尔协议》,在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进步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进步还非常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需要。
    2004年6月,《新巴塞尔协议》的颁布,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需要,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将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剖析了《新巴塞尔协议》主要的新规定;指出了《新巴塞尔协议》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推行新协议的障碍与渠道;并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走向提出了一些我们的怎么看。

    关键字:《新巴塞尔协议》;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当今社会,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走向,而金融的地位与用途亦日益突出,金融在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的同时,其风险也在不断地积累并导致毁灭性的损失。中国最危险的金融风险在哪儿?专家定位:银行风险。
    2006年,中国银行业改革任务依旧艰巨,商业银行的不好的资产依旧在增加,对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形成巨大挑战。伴随2004年6月,《新巴塞尔协议》的颁布,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需要,中国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也需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1、《新巴塞尔协议》主要的新规定
    与1988年老协议相比,《新巴塞尔协议》的内容愈加广泛而复杂,在维持了对银行最低资本需要的同时,还加强对银行监管力度与对银行实行更严格的市场约束,这也被誉为新协议的三大支柱, 不只反映了当今银行业的飞速进步及深刻变化,同时也代表着最新的银行风险监管理念,具体如下:
    (一)最低资本需要
    巴塞尔委员会觉得最低资本需要仍然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资本的概念、风险头寸的计量与依据风险程度确定资本的规定。其中,资本的概念与最低资本充足比率仍保留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资本概念不变,但明确了应包含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信用风险的衡量和计算办法上改变了原协议主要依据债务人所在国是不是经合组织成员国来区别的规范,而是强调自律行为与外部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策略:标准化策略、银行内部评级策略(基础IRB)和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型策略(高级IRB)体系,强调用内部评级为基础来衡量风险资产,进而确定和配置资本。《新巴塞尔协议》新框架增加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力求具体量化与管理这类风险的方法。与原来的《巴塞尔协议》相比,《新巴塞尔协议》除去包括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内容外,还将操作风险囊括进去,如此在某种程度上讲,等于提升了对银行最低资本的需要。由于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使用的办法是用银行的资本净额除以其风险资产,而目前的风险资产中包括了操作风险的内涵。分母项大了,为至少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自然会提升对资本的需要。
    (二)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巴塞尔委员会觉得监管当局有责任借助现场和非现场稽核等办法来促进银行的资本情况与总体风险相匹配。基本原则是:一是监管当局依据银行的风险情况有权需要银行具备超出最低资本的超额资本;二是银行具备评估自己相对于总风险资产结构的资本充足比率的程序,并有保持资本水平的方案;三是监管者应该检查和评价银行内部评估程序和方案与其资本充足情况;四是监管当局应在银行资本充足降低到最低限度之前及早采取干涉手段。
    (三)市场纪律约束
    巴塞尔委员会觉得有效的市场约束有益于加大监管和增加资本充足,有益于提升金融体系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了确保市场约束的有效推行,银行应提升透明度,按期向公众提供靠谱的信息和重点数据,反映银行真实财务情况、经营活动、风险情况和风险管理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2、新协议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推行新协议的障碍
    实践中,新协议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已有所显现。据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透露,在新协议的推进下,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正在飞速提高,大银行已开始着手打造符合新协议需要的二维评级体系;小银行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力求借鉴新协议的有关内容。据了解,现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信实业银行这4家商业银行已不同程度地尝试使用了新协议需要的先进数据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办法。《新巴塞尔协议》对中国商业银行影响深刻,其最主要的是提高了广大从业职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在各种风险辨别、计量、控制工具的使用,《新巴塞尔协议》也给出了一些已在发达国家银行使用的办法。从管理的角度,《新巴塞尔协议》给出了针对银行业风险拟定的监督检查的主要原则、风险管理引导和监督透明度及问责规范等等。在信息披露方面,《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很多具体的需要。
    新的巴塞尔协议主如果针对“十国集团”成员国的“国际活跃银行”,因此对于非协议针对范围内的银行没约束力。尤其是对于包含中国在内的进步中国家来讲,其银行业本身基础比较薄弱,风险管理能力距去世界领先的银行还有相当的差距,没办法在短期内拥有推行新协议的条件。现在中国实行新协议的条件尚不拥有,剖析障碍有3、
    第一是由于新协议将维持充足的资本水平作为基本需要,但现实的情况是,中国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而假如现在实行新协议,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将愈加突出。国内商业银行资产水平常见较差,假如推行新协议需要的内部评级法,其资产风险网站权重的总体水平将会大幅度提升,资本充足率水平将进一步降低。
    第二,推行新协议的第二个障碍是中国银行的内控机制不完善,内部评级系统非常弱。而新协议基本是打造在评级基础上的。中国银行虽已依据1988年资本协议打造了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但资产风险测算统计工作一直未能规范化。要达到新资本协议需要,不只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存在工作量过大、本钱过高、外部评级资料缺少等现实挑战,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测量方面也存在不少困难。尤其是信用环境较差影响着内部评级系统的打造和推行。
    最后,第三大障碍是信息披露不规范。新协议将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列入了新协议的主体框架之中。据介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规范一直不够健全,屡次遭到国际金融组织的强烈批评。而且现在中国商业银行需要遵循的信息披露规范太多,导致一家银行和另一家同性质银行所遵循的规范可能不同,致使市场参与者很难进行有效的剖析。而且国内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与新协议需要的银行提供准时、靠谱、全方位、准确的信息存在着非常大差距。除此之外,对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内容也不规范。
    3、中国商业银行业推行《新巴塞尔协议》的渠道
    当然,新协议的推行存在障碍并不是对新协议采取被动的态度。事实上,大家欣喜地看到很多国内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或正在筹备推行新资本协议。这是由于,《新巴塞尔协议》代表了世界银行业管理进步的大方向,反映了当今一流的风险管理技术,是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最好实践和引导,推行《新巴塞尔协议》能够帮助国内商业银行全方位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角逐限制逐步取消,国内的商业银行将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及国际金融机构的激烈角逐。有鉴于此,尽快推行《新巴塞尔协议》,狠抓风险管理,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是中国商业银行飞速推行《新巴塞尔协议》的渠道。
    (一)信贷风险管理
    推行《新巴塞尔协议》是一项旨在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使用如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包括以下五个原因:风险方案、剖析工具、组织构造、管理步骤和信息管理软件。
    1.风险方案。银行的风险方案是依据利益有关者(股东、债权人、顾客、职员)的价值取向、银监会和巴塞尔协议的管理需要拟定的。风险方案直接关系到银行的风险偏好、需要的风险回报水平等,因此风险方案的确定直接关系到银行会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构架、管理步骤与风险工具。
    2.剖析工具。依据风险管理方案,结合银监会和《新巴塞尔协议》的具体规定,银行选择所要使用的剖析工具(如信贷风险内部评级模型),设计信贷风险管理步骤和组织构造。
    3.管理步骤。剖析工具可以在监控点对管理步骤提供定量指导,而实行管理步骤的职员也可依据其经验对剖析工具给出的结果进行肯定调整,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剖析工具和管理步骤之间存在互动用途,即在用过程中不断优化模型的准确性,而模型准确性的提升又可以提升信贷管理步骤的效率。
    4.信息管理软件。依据剖析工具所使用的模型和数据需要有一流的信息技术予以支持,如评级规则引擎和数据集市等。不然,一流的剖析工具只能停留于书面,非常难付诸实践,同时管理步骤也需要在系统中进行固化,可以提升步骤效率与水平,减少步骤本钱,同时系统本身也可以在步骤中起到肯定的控制用途。
    5.组织构造。无论多么一流的剖析工具、管理步骤与信息管理软件,都需要运作于适当的组织构造(包含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之上。因此,组织构造的设计与推行也是建设全方位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健全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职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导致损失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讲,操作风险是一种比较很难控制的风险。现在全世界的银行业也没一种较好的办法来控制和计量它。《新巴塞尔协议》需要2007年所有些银行都要开始根据协议规定的三种办法的一种来计算经济资本,进而控制操作风险。但据调查,到2006年底,全世界可以满足《新巴塞尔协议》需要的只有大约38%的银行。另外60%多的银行都不可能在2007年以前开始对操作风险实行管理,它们的预期推行时间是2010年到2012年。因此对《新巴塞尔协议》在全球的顺利推行并非短期内就能达成的。操作风险很难控制是什么原因在于它跟人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关联,而人的道德风险、行为特点又相当很难控制,这一点国内和海外都是一样。现在部分银行计量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办法主要使用加权平均法,马上银行前三年的收入加总平均,再乘一个系数。当然,《新巴塞尔协议》介绍了三种办法,分别为: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加权平均法是基本指标法类。
    国内商业银行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真的达到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至少还需3到5年的时间。而中国人文环境的差异、地方文化特点、商业环境又会对操作风险管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在《新巴塞尔协议》中,明确了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健全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职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导致损失的风险。从全球范围来看,操作风险已经给不少金融机架构成了相当紧急的损失。尽管国际活跃银行在操作风险的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肯定的经验,但迄今为止已经构建出有效健全的操作风险体系的银行却为数寥寥。银行界在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体系、步骤、办法和工具等方面的探索远远落后于信贷风险管理范围。
    与海外先进银行的水平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更是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但,国内商业银行在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大有可为。具体的步骤包含:第一,需要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从策略上看重对于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把对于操作风险管理的认识提高到应有些高度,拟定出操作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第二,需要对银行的整个业务步骤进行检查与评估,辨别容易产生操作风险的环节,采取步骤优化、部门与职位职责调整等方法,从系统上杜绝或降低操作风险的滋生点;第三,还应该重视技术革新,积极设计操作风险的管理工具,在技术方法上强化对于操作风险的实时管理与追踪;最后,还需要在职员培训与勉励方面构建出看重操作风险管理的技能与文化,从而全方位提高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3
    (三)市场风险管理
    相对于全球市场,国内银行因为处于相对稳定和封闭的金融环境,与面对相对有限的金融商品的选择,其承受的市场风险重压比信贷和操作风险为弱。然而随着着国内利率、汇率逐步自由化的节奏,原来并不突出的市场风险的重要程度将会逐步放大。一方面,波动更大、变动原因更多与类型愈加丰富的金融衍生工具意味着更丰富的市场封控方法,但其次也意味着对于市场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要。在这种时候,国内商业银行应当未雨绸缪,为马上要承受的各类市场风险做好筹备。

    [1][2]下一页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